【思享】鲁冰清:论共生理论视域下国家公园与原住居民共建共享机制的实现
您喜欢这篇文章吗?请滑到文末给我们点亮“在看”吧!
原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内容以刊物发表版本为准。为方便编辑,相关注释已省略。
本文着重标记系编辑为便于读者阅读而添加,与原文作者无关。
摘要: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面临人地关系紧密、原住居民生存发展需求强烈的特殊国情,由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第一”的规范内涵不明,实践中国家公园建设与原住居民的利益诉求存在冲突。依据共生理论,国家公园与原住居民的应然关系是互惠共生,不仅要维持已有的互惠共生关系,还应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公平的利益分配,引导原住居民与国家公园的非互惠共生关系向着互惠共生的理想状态演化。实现国家公园与原住居民共建共享机制的具体进路,首先是建立国家公园立法、政策与习惯规则的协同机制,再通过传统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机制、公平与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实现原住居民参与式发展的合作治理机制,促进国家公园与原住居民形成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共生共荣。
关键词:国家公园;原住居民;国家公园立法;共生理论;自然保护地体系;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一、 现有制度环境下
国家公园建设与
原住居民诉求
之间的冲突
1.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
与原住居民资源利用
存在冲突
2. 原住居民承担的
保护成本与保护收益
分配失衡
3. 机械的生态保护
与原住居民的
文化保护需求
存在冲突
4. 国家公园“自上而下”
的管理模式与
原住居民的
参与诉求存在冲突
二、 国家公园与原住居民
的应然关系分析:
基于共生理论
1. 共生理论及其
可能贡献
2. 国家公园与原住居民
的应然关系:互惠共生
三、国家公园
与原住居民共建共享
的实现进路
1. 建立国家公园
立法、政策与习惯
规则的协同机制
2. 建立传统资源
利用与生态保护的
协调机制
3. 建立公平、
可持续的
利益分配机制
4. 建立实现原住居民
参与式发展的
合作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一丁.整体系统观视域下自然保护地原住居民权利表达[J].东岳论丛,2020(10):172-182.
[2]唐芳林.让社区成为国家公园的保护者和受益方[N].光明日报,2019-09-21(05).
[3]何思源,苏杨,罗慧男,等.基于细化保护需求的保护地空间管制技术研究: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目标[J].环境保护,2017(Z1):50-57.
[4]李文军.协调好国家公园内原住居民生存发展与和自然保护的关系[N].青海日报,2019-12-9(010).
[5]毕莹竹,李丽娟,张玉钧.三江源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J].中国城市林业,2019(3):35-39.
[6]刘金龙,赵佳程,徐拓远,等.中国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8.
[7]李卅,张玉钧.台湾地区太鲁阁国家公园与原住民关系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7(3):26-29.
[8]田艳.试论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利的界定[J].贵州民族研究,2007(6):21-27.
[9]ANGELA D.The symbiotic habit[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5-12.
[10]PARACER S,AHMADJIAN V.Symbiosis:an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0:12.
[11]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卞崇道,刘荣,周秀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73.
[12]马允.论国家公园“保护优先”理念的规范属性:兼论环境原则的法律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108.
[13]唐芳林.科学划定功能分区实现国家公园多目标管理[EB/OL]. [2021-11-16].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7/content1068384.html.
[14]刘广宁,吴承照.传统生计延续保障国家公园永续发展[J].园林,2017(2):24-27.
[15]MCCORMICK J.The origins of the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J].EnvironmentalReview: ER, 1986(3):177-187.
[16]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17]劳伦斯·罗森.法律与文化:一位法律人类学家的邀请[M].彭艳崇,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
[18]郭武.环境习惯法现代价值研究: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主要场景的展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5-51.
[19]常丽霞,崔明德.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当代变迁与走向:基于拉卜楞地区的个案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4-29.
[20]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李桂林,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19.
[21]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28-29.
[22]吕忠梅.关于自然保护地立法的新思考[J].环境保护,2019(Z1):20-23.
[23]陈毅峰.原住民传统知识体系及生态空间保护区策略[J].台湾原住民研究论丛,2009(6):1-25.
[24]苏红巧,苏杨,王宇飞.法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镜鉴[J].中国经济报告,2018(1):68-71.
[25]苏杨.保护地可以靠地役权来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体:解读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之七[J].中国发展观察,2019(Z1):88-93.
[26]薛达元.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背景、进展与挑战[J].生物多样性,2007(5).
[27]史玉成.生态扶贫: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的结合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8(6):169-176.
[28]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21.
[29]秦天宝.从隔离到共管:保护地范式的转变——结合美、加、澳等国家法律实践的考察[J].清华法治论衡,2012(2):209.
[30]朱迪·弗里曼.合作治理与新行政法[M].毕洪海,陈标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4-35.
本公号由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维护,与中国环境法网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官网(www.riel.whu.edu.cn)互补,与各位同仁分享环境法资讯——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为你提供最新最热环境法学术资讯,
欢迎关注、转发或分享朋友圈平台
ID:whu_riel
官网:http://www.riel.whu.edu.cn
投稿邮箱:whu_riel@163.com
微信号:
(长按可识别)